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新闻 > 商家访谈 > 正文

比亚迪困局让自主品牌学到什么?

近日,汽车行业中最惹人注意的当属比亚迪人事风波,继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离职后不到一个月,比亚迪又开始大规模裁员,据称裁员比例高达70%,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动荡凸现了比亚迪的发展遭遇重大困局。比亚迪困境,一方面与其近乎疯狂的扩张策略不无关系。其二,受国家刺激性政策的取消及北京限购等因素的影响,低端车型销售受到掣肘。其三,新产品的姗姗来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在进入汽车行业的头5年,比亚迪保持了几乎每年增长100%的势头:2005年销售1.6万辆,2006年销售5.5万辆,2007年销售8.6万辆,2008年销售17万辆,2009年销售44.8万辆。然而这种高歌猛进的发展,却没有依靠做好产品作为根基,而是靠几近疯狂的扩充取得,在仅有的F3、F3R、F6、F0的基础上,将F3演化出G3及L3,将F3R演化出G3R,再加上F3DM及M6,仅凭这几款车型便开始分网销售。最终,去年不少不堪重负的经销商开始退网。而外部的消费环境,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进程,其低端车型已经开始蚕食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同时,车市的发展也让消费者越发理性,比亚迪造车的“路数”开始遇到瓶颈。而且,受国家刺激性政策的取消及北京限购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品牌的发展更是受到掣肘,因此,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比亚迪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也在意料当中,可以说,比亚迪这几年的过度发展为这一朝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然,对比亚迪这次的裁员风波,笔者认为无须过于悲观与批判,裁员瘦身是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的一种自保策略,只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暂时的亏损及高负债并不至于让企业立刻死掉,若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扭转思路,对企业来说还是好事一件。那么从这次的裁员事件中,比亚迪乃至我们的自主品牌应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呢?

传统价格优势面临合资品牌的冲击,我们更应脚踏实地做好产品。

其实,以目前的汽车消费环境来看,占据销量榜主要位置的为紧凑型轿车,而这类车型,往往并不需要太多高新技术,对于我们的企业而言,设计制造并无太多难度,关键是要端正态度,脚踏实地,造消费者喜欢的车型,狠抓质量,逐步培育消费者的信心。

分网销售,盲目扩张经销商网络,牺牲经销商利益来提升销量终非长久之策

比亚迪在产品线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把销售渠道分为三条,旗下车型各自为营。这样虽然在内部行程竞争机制,极大地刺激了渠道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可在客观上却削弱了经销商的销售产品数量。在这种前提下,渠道销售对于经销商却采取严格的销售任务考核制,经销商在无奈之下,只能压缩利润空间,以极低利润、无利润甚至亏本销售(指望完成销售任务后拿到厂家返点)。这对于经销商的资金流要求很高,而比亚迪在扩张时对于经销商资质要求却不高,很多经销商无法达到要求,以至于退网。

面对合资及进口品牌的技术优势,我们也应加倍努力学习吸收

技术创新固然很好,但是,中国汽车发展这些年来,似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所以,对于别人拥有的高新技术,我们应加倍努力,尽快吸收并演变成自己的东西,尽量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做好品牌形象宣传,注重品牌的经营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逐渐远去,在信息时代,保证产品素质的同时,亦应注重品牌的经营,否则终将被合资或进口品牌淹没。

注意产品的更新及新品跟进,别以简单的拉皮条忽悠消费者

比亚迪的这次波折,与新车后继乏力有着很大的关系,F3演化出来的G3、L3还采用分网销售,有忽悠消费者之嫌,若能做到合资品牌那般将一个车型发展为1代、2代,那才可喜可贺。而全新的车种S6虽然会成为比亚迪今后的一棵救命草,却姗姗来迟,错失了“救驾”的时机。

靠新能源车在短期内腾飞不靠谱,主业还应放在传统动力汽车上

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进入实车路试(并非厂方的道路试验,而是投入到日常运营来进行试验,如深圳的E6电动出租车及K9公交车),但高昂的价格、行驶里程短及充电不便等等方面的限制,依旧制约电动车的普及。虽然国家可以给予补助,个人亦能负担,但靠妈捧着的孩子不成熟,试问国家的补助能是普遍范围的?拜托,别浪费纳税人的钱。电动车离平常百姓家还有很远。

近日,汽车行业中最惹人注意的当属比亚迪人事风波,继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离职后不到一个月,比亚迪又开始大规模裁员,据称裁员比例高达70%,如此大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