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新闻 > 产业评论 > 正文

财经开局话轿车:降价幅度将达10%到15%

  主持人:预测消费热点,评说投资迷津,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特别节目《财经开局2003》。年初以来汽车市场风云再起,特别是轿车的车价不断趋降。新车型层出不穷的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斗法也日趋激烈。2003年轿车价格走势究竟如何,市场竞争的格局又会怎样形成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来到演播室参与话题讨论的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了近90万辆,今年一月份汽车生产的增势依然迅猛,全月汽车产量达到32.5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生产轿车12.7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倍。然而就在产销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一些主流轿车企业却纷纷降价,一时间轿车市场硝烟味又浓了起来。

  1月25日,广州本田新一代雅阁轿车在全国上市,这款车从下线到上市只用了短短10天时间,改变了汽车企业一贯有价无车的营销方法;然而更有冲击力的还是它25.98万元的价格,比老雅阁低出5万元。到去年底停产时,老雅阁还一直供不应求,可新雅阁价格为什么不升反降呢?

  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这几年我们国产化提高,规模不断增加,国家的关税也不断下降,我们的成本已经逐渐下降,在新车型投产的时候,我们想把全新的、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来回报用户。

  除去成本因素,产能扩大也是降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去年广州本田产能只有5万辆,现在已扩大到12万辆,今年广州本田提出产销11万辆的目标,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势在必行。不知是不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从年初开始,猎豹、红旗、羚羊、奥拓、赛欧、富康等车型纷纷降价,降幅从几千元到五万元不等。在记者面前,几家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了降价的打算。

  长安汽车公司总裁尹家绪:这是长安内部拉开一种价格区间和产品平台,形成一个针对不同市场用户的一个需要。

  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使用户买车的积极性高一些,只有多销才能有更多的利润,倒过来才能进一步提高降价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福特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许国桢:也只有在高度的竞争情况下,每一个厂商才会拿出所有的本事,做出更好的产品让消费者享受,我认为这是好事。

  专家预测,今年全国轿车需求约为140万辆,同比增长20%。而据记者统计,我国轿车厂产能已超过400万辆,严重供过于求,再加上今年有30多个新产品的冲击,都将使汽车价格不断下降。

  主持人:张先生,今年年初以来您是不是也忙着不断参加很多新车型的上市仪式?

  张小虞:是这样的。已经参加了三个了,而且都摆出一个很好的发展势态。

  主持人:这么多新产品上市,市场竞争可能会相当激烈,您对今年汽车价格的走势怎么看?

  张小虞:应该讲在激烈的快速发展中,汽车产品逐步跟世界价格接轨,这是个总体趋势,原来预计要用五六年的时间完成,这个时间有可能提前。

  主持人:您觉得2003年汽车降价的幅度,大概范围究竟有多少?

  张小虞:在中高档轿车的范围内可能幅度比较大,在普及型轿车的范围内,幅度可能比较小。我预计10%到15%的幅度内,降低成本和价格是非常明显的,也是最主要的。

  主持人:2003年一开始,很多新车型上市的时候,就把它的价格重新定位了。比如说雅阁降幅多达5万块钱,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那么您觉得,今年出现的这种大幅度降价,或者叫价格重新定位的趋势,与过去我们谈的汽车市场大幅降价有什么不一样?

  张小虞:从根本上是不太一样。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的汽车产品降价,是在总量供过于求,一部分老车型积压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盘活资金。

  主持人:迫不得已。

  张小虞:应急的措施,今年开局的降价是在整体上供不应求,而且新产品不断推出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和价格,这是汽车工业竞争机制比较成熟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

  主持人:这一点也可以说是2002年以来在汽车市场里充分竞争所带来的好处。

  张小虞:而且会直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主持人:对于市场的降价现象,很多人心中有一些疑问,这样大幅的降价企业靠什么来支撑呢?有人说,企业整合带来的成本降低是支撑今年轿车降价的主要因素之一。2002年通用、丰田、日产、标致、雪铁龙等巨头纷纷与国内轿车企业联合重组,矛头直指在中国市场遥遥领先的德国大众。然而德国大众一直以沉默相对,直到今年元月份,大众突然还击,开辟新的战场。

  2003年1月28日上午10:30分,中国汽车工业界应该永远记住的一刻,竺延风和胡茂元,中国汽车业两大巨头首次握手合作。一汽、上汽和德国大众三方投资近1亿美元的变速箱厂正式投产,其中大众占60%股份,一汽、上汽各占20%。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该项目也是我们第一个三方共同出资的项目,追求三方利益最大化与共赢和资源的最佳利用是我们的初衷。

  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联合生产避免了重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零部件企业规模效应的发挥,为合作各方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打开了共赢局面。

  正如两位负责人所言,是共同的利益使他们携起手来。此前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新产品所需的变速箱都靠进口,国产后成本可以降低30%,而大众也通过这次合作实现了市场扩张。根据规划,上海变速箱厂近期生产能力18万套,远期可以达到30万套以上。这些产品不仅可以为中国企业配套,也可以纳入大众的全球循环。据了解,去年大众在中国销售轿车51.3万辆,市场占有率为43%。

  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魏斯格贝尔博士:这家企业能够成立,是因为三方合作伙伴在政治上达成了一致,并且都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态度。

  人们对于这次合作之后,大众降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拭目以待,而几位当事人的说法也预言了这一点。

  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我们今年1月份的销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而且在去年12月份的基础上又有了20%以上的发展。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来提供更有性价比的产品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魏斯格贝尔博士:去年中国轿车市场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超过56%,繁荣的背后是激烈竞争。今年随着新车型会不断涌现,竞争会更激烈。

  主持人:在轿车市场里,一汽和上汽之间是激烈的竞争对手,这次一汽、上汽和大众三家联合搞汽车核心部件的开发,他们是竞争对手为什么会能坐在一起开发核心部件,您对此怎么看?

  张小虞:因为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虽是激烈的竞争对手,但它的技术来源都来自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随着德国大众在中国业务的逐步开展,曾设想在发动机方面一汽和上海大众联合起来,由于当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本身的技术条件不具备,一个非常合理的联合方案就搁置起来了。五年以后,德国大众公司考虑到下一步在中国业务的发展,从变速箱这个比较容易做的零部件做起,而且从一个全新的变速箱做起,进行这种零部件资源的整合,我想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同时也对中国零部件企业摆脱原来的以块为主和以单独的集团为主,走向一个国际采购的新体系创造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主持人:五年前德国大众曾设想在中国把合资各方能够组合在一起,共同开发一个发动机项目,那时候您在汽车司当司长主抓这个项目。那么为什么这个项目没有促成呢?

  张小虞:那时技术上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方案,我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每个礼拜六、礼拜天,把双方的技术人员请到北京来开会。

  主持人:拉郎配。

  张小虞:也算是一种拉郎配,因为双方的总裁已经达成一个协议,最后大家都认同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方案,但是面临着两个集团自身的竞争,谁也不愿意把我自己的心脏我的命运放在对方的手里,这样这个项目就搁置了。但是大家也觉得,既然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技术来源都是德国大众,在新技术领域里的合作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现在变速箱的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主持人:现在这个变速箱项目是不是因为外方的介入,使得我们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很好妥善解决的两家竞争对手之间在核心技术上合作的问题得以解决呢?

  张小虞:外方的力量是外因,关键还是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都认识到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零部件的资源不能整合对双方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方是加深了对市场的认识,也面对着更强大的对手采取这样的做法。

  主持人:可以说是市场的压力和自身的需要。

  张小虞:在再加上市场的推动。

  主持人:那么我们说企业的整合带来最大好处就是把零部件的采购技术和开发费用摊薄,给企业产品带来降价空间。那么您觉得2003年在一个集团之间或者跨集团之间这种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会不会是一个主要方向?

  张小虞:在我们快速增长的同时,快速整合的趋势必须加快,这样才能够适应整个汽车工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总体趋势。全世界的汽车集团重组,如果是以强强联合作为主要特征,那么推动这种强强联合的基本动力是降低开发的成本,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降低销售的成本。我们汽车工业的整合,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必然也是以强强联合为主要的特征,以十几家占有国内市场份额90%的企业的整合为汽车工业整合的主要特征。我认为这种趋势会加快,就像去年在汽车工业发生的几件大事一样,这种趋势还会发展下去。

  主持人:在2003年的轿车行业,记者注意到从开发、生产、销售以至服务的各环节中,用户这两个字眼越来越多地被提到、被重视。这表明客户至上的理念正在轿车业形成,企业下一轮竞争的重点将是谁能更多地赢得客户。

  主持人:预测消费热点,评说投资迷津,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特别节目《财经开局2003》。年初以来汽车市场风云再起,特别是轿车的车价不断趋降。新车型层出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