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新闻 > 其它内容 > 合作内容 > 正文

一嗨副总裁蔡礼洪:引领汽车共享新出行

   蔡礼洪:一嗨租车执行副总裁 首席战略官

   问:交通出行行业与公众密切相关,比如一嗨,共享型的用车模式涉及到对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直营的重资产模式是出于对车辆安全更好的把控等方面的考量,着眼未来的无人驾驶探索又牵扯到用户数据隐私等问题,这些层面最终都指向企业在面对社会责任时是否有足够的担当。您如何看待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答:在我看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对社会要有正面的贡献或影响。比如一嗨在全国250个城市设有4000多个网点,奉行“高铁开到哪儿,服务就到哪儿”的战略,为去外地旅游的群体提供便捷的当地自驾游服务,上千万用户因此受益。不降低生活品质,拥抱美好生活,能让自己的用户生活更美好,这是一嗨颇为自豪的一点。

   其次,一嗨在全国雇佣了8000多名员工,他们的背后就是8000多个家庭,作为人员密集型企业,一嗨实打实地用人,帮地方、家庭创造了发展空间,解决就业。公司也一直提倡“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有自己的足球联赛、篮球嘉年华,努力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不少员工从公司成立起就一直追随着我们,从店员做到店长、城市经理,这都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可。

   第三,企业当关心公益事业。此前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在北京暴雨灾害时,一嗨都自发组织参与了救灾赈灾工作,每年在儿童安全出行、绿色出行等公益领域也会有所动作。

   归根结底,企业要能给社会带来价值,要能可持续经营,让员工、客户有获得感,让更多人分享到发展成果。

   问:您曾经表示,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不能替代线下的服务,面对如今手机预定占比已超过90%的局面,一嗨租车提供了哪些可以超脱于互联网、令客户满意的体现自身竞争力的服务?

   答:滴滴、优步等企业有很强的线上服务,在人车调配方面已然做得很好。但是正如当下火爆的“新零售”那般,线上服务最终还是需要线下支持(比如物流等),贩卖的内容可以有创新,但只有将线下服务与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有效结合,才能将用户体验提升至极致。

   一嗨对自己的定位是,既非制造业,也非高科技企业,而是服务业,所以一直致力于提升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水准。比如最近推出的“嗨车”服务,不需要传统的交接车环节,找到汽车,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开走,这是一嗨利用“汽车共享”理念踏足分时租赁领域的一个尝试,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做到如共享单车那般的便利,让汽车成为“四个轮子”的共享单车。

   早在成立之初,一嗨就一直奉行共享的理念,并不想为自己贴上“传统租赁”的标签,只是以前“共享经济”的概念还未如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所以一直没有很多人关注。作为国内最早做共享经济的代表之一,一嗨自以为将共享落地得比较好,除了针对个人用户的服务外,也面向企业用户提供公车服务。比如很多跨国企业在华机构,不会拥有车队,需要用车时就用一嗨的服务,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问:您曾预言,未来租赁行业会迎来收购兼并时代,租车市场会出现5-6家大的租赁集团来稳定市场格局,那么在您看来,届时一嗨在市场格局中会处于怎样的位置?又将如何实现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经营?

   答: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租车行业只剩下三大集团。我认为国内最终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以一嗨、神州、首汽为主,再加一些平台式的汽车租赁公司。目前大格局并未变动,但三大公司之间车队规模的差距已大幅减少。

   在我看来,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经营,不可能通过车辆差异、价格差异、门店差异来实现,因为我们自己不制造车,我们能买到的车对方也能买到;市场价格如何定位大家彼此都差不多;我们能开设门店的地方,对方也能在相近处开设网点。最大的差异化竞争当是管理理念的差异。

   既然自我定位于服务业,那么只有不断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做成“百年老店”。而要提高服务质量,则需要关注服务细节,这又牵扯到员工的服务态度;要激励员工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则需要设置合理的管理激励机制;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企业的经营理念,更深层次挖掘则取决于所谓的“企业文化”。

   问:一嗨自创立起经过多轮融资,也成功在纽交所上市,您如何评价一嗨在资本市场的相关运作?

   答:虽然有机会利用资本去做一些其它经营,但一嗨上市后还是专注于自己的主业,并未搞太多资本运作。我们觉得未来整个社会、商业环境还是会朝着更规范、更透明、更公平的方向进化,让人充满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实力。所以一嗨会守住底线,不会运作超出自身发展需求的资本行为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