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新闻 > 其它内容 > 按揭实务 > 正文

汽车信贷缘何“兴”而不“旺”?

  今年新年前后,沪上车市汽车信贷略有小幅回升。据笔者了解,沪上约有一成的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买车贷款的人以中青年为主,其中不乏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贷款方式上,购车人通过信用卡、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三种途径的都有。目前在我国,汽车信贷渗透率为10%,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是70%,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为什么中国的汽车信贷水平却连续几年在10%附近徘徊,难有更大突破呢?

  是国人消费观念保守、不接受汽车信贷吗?最近一项“中国汽车消费信贷调查”给出消费者不接受贷款购车的三大主因则是:还利息不值得、办理手续繁琐和现金充裕。

  “车贷的资产质量以及抗风险性都远不如房贷,风险高、额度紧是车贷难以井喷式发展的主要原因。”

  “贷款买车必须出示这个证那个证的一大堆,审批来审批去的,麻烦不说,总感觉不被信任,”道出了消费者的无奈。

  当然,银行也有苦衷:“谁不想把业务做大呢。可即便审核了一遍也免不了出娄子,出了娄子往往还束手无策”。在银行看来,汽车消费信贷属于零售业务,客户数量多,额度小,成本高,效率低,违约车辆处置和变现都比较困难,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业务。一旦客户违约,银行就比较被动。

  据业内人士分析,“有房有车”,已成为大众提高生活品质的最重要的两方面。如果花银行的钱购车,而将自己的钱用来投资,投资所得高于车贷成本,你还会贷款买车吗?大多数投资者的回答是“会”!其实在英、德、美等国,消费者普遍认为信贷购车不是单纯的提前消费,而是一种理财选择。

  制约车贷发展的更大因素,则是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中国个人数据库是2004年开始建设的,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数据库是从2005年开始建设的,两个数据库分别于2006年的1月和7月正式运行。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在试点阶段,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只有2005年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目前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开放程度低,使信用信息缺乏透明度,在涉及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

  而纵观美国汽车信贷发展轨迹,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详细规定,确保债权、债务人的利益,各项程序均有法可依,大大提高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信贷社会服务体系,降低了汽车消费信贷的成本,减少了汽车信贷风险。

  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是业界公认的制约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的一大瓶颈。专家呼吁,我国应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尽早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让中国消费者也逐渐尝到汽车信贷业务的甜头,由“攒钱买车”逐渐过渡到借助汽车信贷提前实现“有车梦”。 在贷款方式上,购车人通过信用卡、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三种途径的都有。目前在我国,汽车信贷渗透率为10%,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是70%,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为什么中国的汽车信贷水平却连续几年在10%附近徘徊,难有更大突破呢?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