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新闻 > 车企动态 > 正文

腾中敢吃“螃蟹”该承受非议吗?

  围绕着中国民营企业“腾中”收购“悍马”的事情,引来各方面的关注,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是因为有了“通用”要破产的事件在先,而这种“抄底”的现象又实属首例,难免不值得关注。而这种收购,随即带来铺天盖地的议论甚至非议,确实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如果说,“腾中”要是以借“悍马”的收购在业界整体公关或炒作的话,那么显然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而要是真正的为了先尝试“抄底”国际企业的话,确实又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句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需要亲口尝一尝”,结果是“上汽”尝过了梨子的滋味,是酸的(指在收购双龙后的问题出现),而这次腾中也在尝梨子,结果还未出来,就已经被很多人说成是酸的……,确实有些不够公平。这是因为,在媒体的异议声音之外,更有着协会官员、某某政府机构官员的观点也加入到讨论之中,就很难说这些观点不代表倾向性了。

  按理说,在评价一个是新生事物的问题上,各方的观点都是允许的,但如果只停留在一种声音上,恐怕导向性的存在就会对新生事物产生诸多的不利。一方面国内的机制决定了某种程度的声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不拿政府一分钱的收购行为是否应提倡,都是针对眼前收购“悍马”行为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所以,“腾中”敢先吃梨子,就应该勇敢的承受非议,用在经营上的灵活与技巧回应这些疑惑,才是企业更应该给出的答案。

  在收购外企问题上民营企业的优势在哪

  无论是抄底、还是收购,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按理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企业经营行为。但这需要在买卖双方的可信度以及相应的合理性层面完成,才是最重要的。基于国内收购国际企业的经验与教训而言,民营企业的优势显然要大过于人们预想中“财大气粗”国有企业的。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财力虽然巨大,但往往有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存在。虽然说,国有企业“不差钱”的问题容易得到解决,但在经营上的受制层面过多,也是国外卖方最不愿意落实到成交的主要原因之一。像“中铝”收购澳大利亚“力拓”、“中石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等,都是最终未交易成功的例子。因为,外方的顾虑之一,就是这些收购的资金往往不是单纯企业能够最终认定与经营的。这样所带来的问题,想必也会衬托出“腾中”收购上的优势所在。

  而针对有些观点提出的“资金外逃”之说,那不是收购经营范畴的事。如果国内法律健全、以及监督企业在资金流出与流入的方式合理的话,相信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试想,“上汽”在收购“双龙”上的资金流向问题,就不是资金外逃了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时至今日,仍没有一个更合理的限制性举措出台,就是管理部门自身的问题了。恐怕,这并不是以此来对民营企业说三道四的借口!

  不拿政府一分钱收购应该提倡

  如果不是收购了“捷豹”、“陆虎”,如果不是造出世界上最廉价的小车,印度“塔塔”的知名度,现在也不会被国内很多人知晓。这是因为,能够通过收购方式,为企业自身赢得相应的名誉地位,本丝毫都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腾中”收购“悍马”的行为,就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呢?这确实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来“腾中”的业界知名度听起来太过弱小,不应改办与其身份不相吻合的大事;二来国内许多大企业收购上的问题已暴露,这样的收购就会更不合理。这两方面似乎都已经成为指责“腾中”收购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多人没有想到,“腾中”收购的背景,既是在“通用”最谷底的时候、又是不拿政府及纳税人一分钱的情况下进行收购,这本是就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一种运作,非但不应该嘲讽、还应该给予更大的关心才对。

[page]

  其实,民营企业造车与汽车经营问题,这些年来一直是市场竞争的主要问题。他们不但是国内汽车发展的希望、同样也是未来迎接挑战的主力军。如果以名不见经传作为评价进入市场的标准的话,那么今后谁还敢参与国内汽车市场的经营呢?!所以,抱定大企业才有权收购问题观点的本身,就说明老旧观念根本不懂的汽车经营上的真正规律。毕竟,市场收购规律,是由应对规律的能力形成的、而不是应对规律的背景形成的……!

  平心而论,对于“腾中”的了解、对于他们业界的经营能力,是有些知之甚少,但这不是应该否定新生事物的理由。关键就在于“腾中”收购“悍马”之后的经营,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这才是真正决定“腾中”收购利与不利的关键。尽管,经营的成败取决的因素过多,但这样的收购,现在已经成为具有很大意义的举动。不但开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跨国公司的先河、还将肩负着国内汽车尝试收购后经营成功的重任!相信,这些都不允许企业不去好好珍视收购后的消化与吸收问题、经营与发展问题……

  围绕着中国民营企业“腾中”收购“悍马”的事情,引来各方面的关注,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是因为有了“通用”要破产的事件在先,而这种“抄底”的现象又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