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新闻 > 汽车生活 > 车迷轶事 > 正文

世界各国行车趣事

  “到一个国家,只要先看看马路上的情形,你就大体上可以把握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了。”一位去过近百个国家的中国记者说。马路如同一个国家的脸面,展现着该国的社会人情;它又如同一面镜子,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文明程度。

  美国:

  礼貌谦让是常识

  美国人很少按汽车喇叭,除非你的车技太差,挡了人家的路,或者提醒你后车门没关好什么的。而在国内,很多人都把喇叭当成了泄愤工具。

  在美国的马路上,行人是“老大”。交通规则讲究“路权”,行人穿越马路时最优先。只要人行指示灯一亮,所有汽车都得停下来让道,许多美国妇女在过马路时根本目不斜视,因为她们平时就被礼让惯了,现在更没有人会与她们抢道。在城市的社区、校园或办公场所附近的道路上,通常会有专门的行人通道和限速标志,提醒开车者注意行人安全。

  在美国,“最牛的”车要数校车,这种车一般通体黄色,如果它在路边停下来接送孩子,并打开了延长停靠的指示灯,它左面和后面的车辆都得停下来,直到马路上没有孩子才能开动。

  在车辆较多的城市如纽约等,难免遇到两方车辆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狭路相逢的局面,如果互不相让,很容易造成堵塞。美国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人们通常奉行“一让一”的通行规则,即A方向的车辆先过一辆,B方向的车辆接着过一辆,然后A方向的车再过一辆,大家都不占用公用的空间,一会儿工夫就畅通了。

  在美国,交通规则被视作法律规范,如不遵守就会受到严厉惩罚。例如,在首都华盛顿市区,公共停车位很紧张,一般都是投币计时收费,巡警随时抽查计时表,一旦过了时效,哪怕是几分钟,都会贴上罚单,或者干脆让拖车拉走。当然,更多的情形下还是靠公民的自觉。

  当然,美国人也有不文明的时候,遇上节假日回家堵车厉害,也有人急得骂娘。其实要论车的数量,北京、上海的车辆密度远不如纽约、洛杉矶多,除了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外,关键还是看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心态。

  韩国:

  用应急灯表示歉意或感谢

  初在韩国大街上开车,记者发现有人插到前面时,都会闪起应急灯,开始时十分不解,后来才知道,这是表示歉意、感谢或请求谅解的意思。虽然这不是交通规则中的项目,但人人都认可,已经习惯成自然。当急于并线时,先打起并线灯,再打应急灯,人家也会让一下。这个做法可能减少了许多马路纠纷。

  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文明教育,学校社会伦理课中就有马路文明相关内容。记得一次在人行道上等灯时,一个小孩见没有车,就拉着爸爸的手往斑马线上走,爸爸指着斑马线上的灯,问小孩看到什么颜色的灯了?小孩一下就明白了。

  德国:

  红灯最长不超过60秒

  在欧洲,德国可以称得上是个人多、自行车多、汽车多的“三多”国家。但是,记者在德国工作多年,虽然街头几乎看不到交通警察,但路上总是秩序井然。

  德国人驾照首次通过率不到一半。一旦违章,驾驶员不仅会被罚款和扣分,其违章情况还会在网上公布,今后驾车、购车和享受相关社会福利都会因此受到影响。除了严格的法规约束之外,民众也很自觉。德国各级政府为马路文明推出的“人性化”服务也值得国内借鉴。德国城市绝大部分的马路两边都可停车。为充分、有效利用空间,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流量情况,分时间和地段,规划了限时和不限时、收费和免费等形式不一的停车带。

  德国对信号灯进行智能化控制,如果没有机动车通行,人行横道的红灯时间可以缩短,提前切换到绿灯;如果这一时间段人流量相当大,可以把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延长。研究显示,行人对马路口红灯的等待时间忍耐限度是60秒,所以红灯最长时间都不超过60秒。

  英国:

  车辆驶入摄像范围前会多次提示

  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英国马路上也到处都是摄像头,这主要是为了反恐考虑的,当然也可以起到管理交通的作用。在英国,往往在汽车驶入摄像范围之前,马路边就会多次出现提示标志,司机将会被告知他的行为即将被监控,这样违章行为也就被提前制止了。

  泰国:

  对付堵车有三招

  曼谷交通拥堵,“享誉”世界。讲起堵车故事,人人都有一堆。曼谷600多万人口,有近300万辆汽车。没来之前,依据北京经验,想像置身车的海洋,左冲右突,不由心生恐惧。然而,在这儿生活半年之后,却发现,泰国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对付堵车颇有心得。

  一是“等”功。曼谷的交通信号灯比较复杂,左行、右行、直行严格分开,基本上一次只放一个方向的车。大的十字路口,红绿灯轮换一次,等个十分八分钟都不稀罕。无论前方排多长的队,大家都依次排在后面,安静等待;少有人乱加塞,也没有车鸣喇叭。

  二是“让”功。在曼谷开车,支线让主线、转弯让直行这样的规矩得到了严格遵守,即便是左转(相当于中国的右转),也必须避让直行车。

  笔者所住之处,出大门就是马路,每次都要把车头先伸出大门一点点,左右两边看清楚,什么时候没有车了,才能出门,等个三五分钟是家常便饭。平时在路上走,不是为了转弯,很少有车来回变线。如果想变线,打开转向灯,后车大都会主动减速让道。绝不会像在北京那样,你不开转向灯则已,开了后车反而会坚决不让你的事情。

  三是“快”功。曼谷的街道不宽,行车线也划分很窄。这么窄的路,车速还出奇地快,市内开个时速80公里司空见惯。时间长了发现,曼谷交通事故率奇低,不像在北京三天两头能在路上看到追尾、剐蹭事故。其实事故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守规矩,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让,彼此都很清楚。也正是因为速度快,使得看不到头的长龙,一个绿灯就过完了。

  曼谷摩托车不比汽车少,却秩序井然,甚至成了汽车的有益补充。真有点急事,打辆两轮“摩的”反而能准时到达。曼谷没有摄像头,也从不查超速。高峰时间,曼谷十字路口红绿灯全由交警根据车流量手工控制,他们整天忙着掰红绿灯,很少有时间开罚单,交通却秩序良好。这些反差让记者感受到,公路文明和交通管理还要靠公民自我约束,其实只需要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牺牲个体的、眼前的便利,换取整体的、长远的效率。

  “用什么样的方式开车,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一位在泰国的华人说。在欧美国家学会开车的人说,到了曼谷不敢开车,车太多,速度太快。在曼谷学会开车的人说,回到中国不敢开车,秩序太乱,高度紧张,开车就像打仗。而国内也有这样的笑话,在北京学会开车的人走遍世界都不怕。

  “到一个国家,只要先看看马路上的情形,你就大体上可以把握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了。”一位去过近百个国家的中国记者说。马路如同一个国家的脸面,展现着该国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