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安全气囊就可以高枕无忧吗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气囊已经成为很多车型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卖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之而来的是有关安全气囊的法律纠纷也迅速增多。当然,这些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目前我国还缺少统一的标准或法规对安全气囊的技术参数加以规范,所以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什么会发生纠纷

  据统计表明,有关安全气囊纠纷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打不开,或正常行驶时安全气囊异常打开。在购买汽车时,增加安全气囊这一项配置一般会使整车价格增加近万元,这也使得人们对气囊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一旦消费者发现花了很多钱配置的安全系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用,就会产生不满情绪。遇到这种纠纷时,有的厂家也感觉很委屈,他们认为消费者对气囊的认识不够科学,对气囊的安全作用期望过高,而且很多车辆发生碰撞时的速度和角度并没有达到气囊打开的要求。

  在出现纠纷后,消费者和汽车生产厂家各执一词,厂家的解释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的怀疑。再加上有些汽车厂家对消费者的投诉处理不当,消费者感觉自己的事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厂家不同的人员对气囊没有打开的原因说法不一致,更增加了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怀疑,往往会使纠纷进入法律程序。

  当然,装有气囊的车辆在交通事故中大多数都能正常打开,但是在某些交通事故中,车辆前部发生碰撞后安全气囊没有打开,这样的消息一般都传播得很快,这就使大家认为安全气囊的质量问题很多。

  气囊爆炸需要什么条件

  为了保证安全气囊在适当的时候打开,汽车生产厂家都规定了气囊的起爆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气囊才会爆炸。虽然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车内乘员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车辆接近报废,但是如果达不到安全气囊爆炸的条件,气囊还是不会打开。

  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从理论上讲,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60°之间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 km/h,这时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这里所说的速度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车速,而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刚性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碰撞中汽车的速度高于试验速度气囊才能打开。

  汽车发生碰撞时的主要受力部位是保险杠和车身纵梁,为了缓冲碰撞时的冲击力,车身前部大都设计有碰撞缓冲区,而且车身的刚度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在一些事故中,例如当轿车与没有后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钻入性追尾事故,或轿车碰撞护栏后发生翻车事故,或发生车身侧面碰撞等,这样的事故往往没有车身前部的直接撞击,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不对,有时候气囊并不能打开。

  出现纠纷后是如何处理的

  当发生碰撞事故但安全气囊没有打开时,首先要进行事故现场的具体分析。如果不属于正面碰撞,则正面安全气囊可能不会打开;如果属于正面碰撞,此时就需要确认碰撞程度是否达到气囊打开的条件,这一步骤的技术性要求很高,实际操作具有很大的困难,此时需要通过车辆的碰撞程度,发生事故前车辆的状况等数据来进行能量计算,最后得出气囊是否应打开的结论,但是这种能量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误差;最难处理的是气囊处于打开条件边缘的情况,此时用能量计算方法判断气囊是否应该打开的精度更低。

  从目前进入法律程序后的几起安全气囊方面的诉讼来看,因为安全气囊的技术标准和数据都是由厂家制定的,所以技术方面的取证和数据解释工作需要汽车生产厂家协助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汽车生产厂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所以消费者怀疑证据的公证性是可以理解的,汽车生产厂家做出的安全气囊工作正常的结论也是用户很难接受的。

  如何才能减少纠纷

  为了解决上面所说的安全气囊数据取证困难的情况,减少安全气囊方面的纠纷,目前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个就是在汽车上安装类似飞机上“黑匣子”功能的装置。这些装置具有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标准,可以记录下汽车发生碰撞前和碰撞中的详细数据,这些重要的数据将是出现纠纷时的判断依据。据悉,此类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使车内乘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受伤程度降低到最小,这是减少安全气囊纠纷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到,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主要体现在中等程度和严重程度的碰撞事故中,而在发生低速碰撞时,如果安全气囊打开反而会对乘员造成伤害。

  安全带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十分明显。“三点式安全带”加“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最好,有效保护率为60%,只使用安全带时,有效保护率为43%~49%,只使用安全气囊时,有效保护率为18%,因此大家在驾车时应该将安全带作为首选的安全设备。

  汽车厂家应该做些什么

  当出现汽车发生碰撞而气囊没有打开的情况时,汽车生产厂家总是说消费者对气囊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少有厂家想到自身应该承担一些责任。从根本上说,无论是产品的问题还是消费者认识上的问题,汽车生产厂家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汽车生产厂家在销售车辆时,往往只是将安全气囊作为一个“卖点”,有关安全气囊的一些必要的警告标志和文字根本没有设置或设置在一些隐蔽的地方,强调甚至夸大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却对气囊可能无法起到保护作用的情况,以及气囊可能对乘客造成的伤害闭口不谈,这是不是不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呢?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起了误导作用呢?这些都是汽车厂家应该反思的问题。

  随着汽车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的增强,汽车生产厂家应该认真对待消费者在汽车使用中产生的抱怨,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汽车产品的特点,才能真正增强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信心。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气囊已经成为很多车型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卖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之而来的是有关安全气囊的法律纠纷也迅速增多。当然,这些纠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