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辆微型车诞生记

  我国的微型汽车工业是从80年代初全面引进日本大发、铃木车型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但我国曾在50年代末,自行设计研制过微型汽车,以替代人力三轮车。

  据有关资料记载,国外首次在中国展出微型车是在1956年底。日本工业展览会在上海市展出6辆日本大发三轮微型汽车,引起了国内有关部门注意。1958年夏,为改变北京市主要靠人力客运的落后面貌,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的师生根据中央领导人的指示,开始研 究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美观大方的微型汽车,并由北京市汽车修配厂负责加工试制。微型汽车的设计是两缸、风冷、四行程发动机;四轮桥式车身,后驱动;无级变速器、用皮带传动,没有齿轮变速箱和离合器。气缸容积340毫升,功率6马力。于1959年国庆节前试制出3辆样车。接着进行小批量生产,到1959年底,共生产出微型汽车33辆。试制的样本送到一机部由段君毅部长参观试乘,他还曾应召到中南海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受到周总理的重视,并希望将来能以这种车型代替人力三轮车。

  这种微型汽车由于是边设计、边试制、边生产的产物,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的问题,如车身重、功率小、速度慢,走快车道妨碍其他机动车,走慢车道又妨碍非机动车,1960年虽经改型,将气缸容积由340毫升增加到390毫升,功率由6马力提高到9马力,但速度仍无重大改变。更严重的问题是皮带传动,由于车身重需要拉力大,皮带强度不能匹配,经常发生故障停在路上。

  当时,先后共计试制生产126辆,除13辆作了破坏性试验外,分配销售了107辆,其中北京东城、西城两区分配了 43辆,崇文、朝阳两区分配了 11辆,其余分配给北京市及其他省市44个单位。根据中共北京市委领导指示,该车型于1961年1月停止生产。在以后的20年间,我国微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现在的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前身就是北京市汽车修配厂)正是从微型车的研制和生产中,积累了经验,随后便有了北京130汽车的问世和八十年代130汽车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局面,成为中国微型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的微型汽车工业是从80年代初全面引进日本大发、铃木车型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但我国曾在50年代末,自行设计研制过微型汽车,以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