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新闻 > 产业评论 > 正文

汽车业开闸引入新鲜血液可行吗?

    【汽车大世界 产业评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正处于变革期,不少领域以汽车为载体不断创新、融合,行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打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汽车赋予了新的定义和新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汽车产业正不断进行转型升级,但另一方面,现有管理体系还停留在对传统汽车产业的理解上,在新的产业变革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基于生产环节、使用环节两大领域所建立的行业管理体系亟需调整,以适应汽车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于7月16日召开了第四期电动汽车热点问题系列研讨会,围绕“汽车产业变革与行业管理体系改革”这一主题,探讨现有管理体系下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政策法规滞后产业新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以1994版和2004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一整套管理办法。然而,这套管理体系与汽车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晓明看来,我国在行业管理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事前管理,轻事中和事后管理,即指政府部门主要对产品、投资和建厂等准入环节进行管理,在生产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上重视不够;二是重产业管理,轻社会和市场管理。在产业投入和发展环节上进行了管理,但在售后管理上,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体系,即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指导意见,而只是靠地方出台政策,比如限购限行等一些比较简单直接的办法来进行管理。
    随着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催生了“互联网+汽车”的新型产业模式和新的交通出行方式,然而与这些新模式相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王晓明认为,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汽车制造业将面临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等问题。如在自动驾驶方面,政府部门尚未专门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此外,汽车出行服务模式日新月异,针对car2go、Uber、滴滴等运营模式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没有完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原有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限制产业的发展。在鼓励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标准方面,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
准入标准应当顺应新变化
    汽车行业是制造业中少有的受到高度管制的领域,汽车产业的投资、资质、生产等方面都需要政府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进行规制。过去的规制建立在对于传统汽车产业的理解之上。当汽车产业发生变化之后,之前建立起来的汽车相关的一系列准入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就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环节上。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汽车产业的准入标准存在偏重资产、偏重产量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在和新进入企业合作时,往往只重视企业在生产环节的资产投入,而忽视企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优势。如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互联网企业,最擅长的方面不是汽车制造,而是数据转化的能力和模型。准入标准的沿用对于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而言,不利于发挥自身优势,有可能导致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汽车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是否可以允许汽车企业走IT化生产路线,即拥有品牌、技术及设计,减少重资产的生产环节,成为目前投资界、生产界以及行业新进入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席专家张永伟表示,当前,技术变革使新进入者进入行业之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准入问题不解决,则汽车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新鲜血液”需要得到保护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生产技术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国内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集中在核心零部件上。有企业代表提出,目前我国的供应链尚不足以支撑全球化开发的产品。我国的核心技术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产业结构及技术能力需要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对电动汽车在软件应用、智能附件和整车传感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企业代表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智能交通的概念已经开始逐渐应用到汽车行业和交通系统当中。以智慧交通为例,如果在动态路面上做到左、中、右三个车道动态数据实时产生,其中的技术和数据将会非常具有价值。张永伟也表示,如果能实现高可靠、大容量、低时延的数据传输,将能够解决大数据移动通信的问题,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出行方案的解决将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此外,新兴中小企业也想进入汽车产业中来,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具有先进理念、拥有新技术和新平台的企业发展遇到来自资金、准入等方面的高门槛,无形之中会扼杀新观念和新技术在汽车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管理政策应当大力支持这类新兴中小企业的发展。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