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奇招猛药不及“淘汰黄标车”老办法管用

    治理空气污染,可以说是今年两会的第一热点。很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出奇招,下猛药,更有远见者还没解决PM2.5就已经超前考虑PM0.1了,但我们更应该知道什么是当务之急?怎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要害?其实答案早就摆在那里了,就是加速淘汰黄标车这一老招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深入贯彻落实。

    很多人都将城市空气污染归咎于机动车污染,但却没能更为深入地去找到元凶,其实这更多是黄标车惹的祸。环境保护部在去年底发布的《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63.7%的NOx、86.6%的PM、55.9%的CO和60.4%的HC。可以将上述PM排放数据用转换为更为简单的表述方式,一辆黄标车的PM排放量相当于33辆达标车的排放量。实则是一条臭鱼腥一锅汤,岂能让33辆车背一辆“黄标车”的黑锅。同样,根据这份年报,我们可以把排污的主要对象锁定在中重型货车和柴油车上。

    绝不能因为少数未达标车的,就因噎废食。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车晓端在两会上提出,国家应整体上控制汽车增量,划出汽车保有量“红线”。如果单纯从控制城市空气污染角度,这就大可不必。因为如果把现有1700万辆黄标车等量更新为达标车,保持1.2亿辆汽车总量不变,但PM排放总量却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所以说,淘汰黄标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做有些事恐怕就是事倍功半了。

    而且,恰恰是算明白这个账,我们度量出在PM污染既定的情况下,汽车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将现在1700万辆黄标车加快淘汰出去,可以替换为现售5.6亿辆达标车(并不用什么新能源),保有量是现今的四五倍,但是PM排放还是那些。即使考虑NOx、HC、CO等其他空气污染物同样不增加,汽车保有量仍然有1亿辆以上的发展空间。

    其实,解决了汽车产业增长和控制污染两方面矛盾就这么简单,只要淘汰更新了现存黄标车。汽车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率的作用还是应该肯定的。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绝不能再步严控房地产的后尘。

    同样,电动汽车对于节能减排的效果也值得重新审视。在雾霾愈演愈烈的大势下,加快推广电动汽车也成为代表委员比较集中的建议。暂且不说电动汽车技术上尚不成熟,成本仍然也没有下降到适应大范围推广的程度。电动汽车的电能也并非是完全意义真正的清洁能源,在以火电占8成以上的中国电力构成现状下,只能说是电动汽车污染的地点变换了,由以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城市中心转移到对空气质量要求相对低一些的市郊,或者至多是变零散排放为集中排放,同样在《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这个煤烟相当部分就应该是拟作为电动汽车电力来源———燃煤发电的贡献。实际上电汽车所用电力的生产过程污染排放总量与燃油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总量需要客观对比评价,如果要使电动汽车实现较大程度地降低空气污染,实际上就要使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相对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有较大程度地提高。或者这也是今年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一贯使用的“新能源”调整为“清洁能源”的用意所在。

    淘汰黄标车与油改气策略组合使用更有意义。经济学家李稻葵在两会期间提出将北京10万余辆社会运营车辆改为天然气,尾气污染立即减少90%。单纯从污染下降幅度来看,这一策略与淘汰黄标车的力度不相上下,但是二者除老旧公交车的交集之外,还有很多车辆不适合油改气或者大多数已经没有油改气的必要了,也可以说有些车辆不仅是动力部分的更换,而是整车需要更换为天然气汽车。但是,随着天然气与汽柴油价格关系的理顺,天然气的价格优势呈减弱趋势,自主经营的出租车及其他客运车主“油改气”的热情也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淘汰黄标车对于城市的蓝天、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但这项工作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运用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多策并举,共同施治。

    1、在行政手段上,按照全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013年底前实现重点控制区地级及以上城市主城区黄标车禁行,2015年底前实现其他地级及以上城市主城区黄标车禁行。目前,如江西的南昌、赣州以及合肥、济南等地都已经或准备对黄标车实行区域限行,广州市更是将在目前423平方公里的限行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限行范围。

    2、在经济手段上,应该加大淘汰更新补贴力度,特别是对自愿提前报废车辆的车主更应提高补贴标准,鼓励更新。国家已经制定重点区域黄标车的淘汰计划,力争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基本淘汰辖区内黄标车,这些黄标车淘汰项目投资需求约940亿元。

    3、在宣传手段上,不仅要宣传黄标车对社会环境的危害,也要强调黄标车驾乘者是最直接受害者,试想高排放的车辆车内空气质量也好不到那里去,这些车大多情况下密闭性差或车内空气循环性能差。

    淘汰黄标车是治理PM2.5最有效办法,这项工作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与其高谈阔论其他枝节措施,莫不如动手去做。

治理空气污染,可以说是今年两会的第一热点。很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出奇招,下猛药,更有远见者还没解决PM2.5就已经超前考虑PM0.1了,但我们更应该知道什么是当务之急?怎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要害?
评论

0/200

验证码: 点击换一张